俄语歌、紫皮糖,还有那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俄罗斯商品馆”,去年还在各大商场街头扎堆出现。那会儿,不管是杭州还是东北,走哪都能碰见门口排着长队的俄货店。社交平台上,各路网红轮番打卡,“俄罗斯好物”成了热搜常客。这种新鲜劲,就像咱们小城市突然开了一家国外超市,大伙都忍不住去凑个热闹。
可这股风刮得快,退得更快。一年不到,这些曾经火爆到让人挤破头的店铺,如今不是关门就是清仓甩卖。杭州武林路那家,现在变成了文创杂货铺;新天地购物中心那家直接人去楼空,只剩下落满灰尘的货架和紧锁的大门。有些还在营业的小店,也挂着“三折”“清仓”的牌子,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有时候连员工都比顾客多。
我身边不少朋友也被这阵风吹过。有同事当初看网上说开一家俄货店三个月就能回本,还真心动过。他们想着:“大家现在讲究体验感、异域风情,这生意肯定有搞头。”可现实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等到尝过几次所谓进口巧克力、饼干后,发现味道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而且包装上的产地赫然写着黑河或哈尔滨。这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西餐宴请朋友,却被告知主厨其实是隔壁包子铺老王。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媒体请了真正的俄罗斯人在中国逛这些“俄货馆”,结果对方直摇头,说很多产品自己从没见过,更别提什么“原装进口”。甚至连官方机构也出来发声提醒消费者:全国范围内受认证的正宗“俄罗斯商品国家馆”其实只有四家,其余多数都是国内厂商贴牌生产,再加点异国元素忽悠人。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新鲜感消退问题,而是信任彻底崩塌。当消费者发现花高价买来的不过是一层洋包装下的国产零食时,那点好奇和热情瞬间就凉透了。不少加盟商原本指望靠这个项目翻身致富,可最终只能亏本关门,把希望寄托在最后一波清仓甩卖上。有位老板无奈地说:“刚开业半个月流水百万,现在一天几千块钱都难。”
归根结底,这场所谓零售创新,更像是一出招商游戏。一开始品牌方用漂亮的数据和承诺吸引创业者入局,说什么总部全程扶持、高利润率、不用担心回本周期。早期赶上风口还能捞点汤喝,但市场很快饱和,同质化严重,加上一系列虚假宣传曝光,让后来者血本无归。有投资几十万进来的老板苦笑:“以前一天能卖七万块,现在水电费都发愁。”
作为普通打工族,我越来越觉得:每次这种“一夜暴富”的机会出现时,总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冲进去。但市场规律不会骗人——只要缺乏核心竞争力,只靠概念炒作,很容易昙花一现。尤其是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大环境下,无证经营、虚假宣传这些行为迟早会被查处(据上海相关部门公报,今年初已对部分涉事企业立案调查),而2023年以来商务部等部门针对跨境电商与进口食品安全出台的新规,也为行业设立了更高准入标准,对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真想做生意,还得脚踏实地,用产品质量赢取信任,用合规经营树立口碑。这几年我们老百姓见惯太多类似套路,从共享单车到各种网红经济,每一次狂欢背后都有许多人付出代价。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值得反思一句:到底是谁在收割谁?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这样的商业潮流,你会选择跟风还是理性观望?对于短暂流行后的冷却,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
配资平台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