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造纸术、印刷术和翻译学曾分别推动文明跃迁,今天的人工智能正以“超级合体”的姿态,将这三大技术奇迹融合为一,驱动知识引擎全面提速。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 AI 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加速器”,以及它正在如何重构我们与知识的关系。
还是想再和大家聊聊AI,因为发现大家对待AI的看法和态度都不一样,所以这篇文章会聊下我认识AI的新思考,之后则会带来一些落地的应用分享。
在我看来,这些争论或许都还停留在表面。
我想提出一个新的观点:AI的本质,是人类历史上两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与一位顶级角色(翻译家)的超级结合体。
当然,为什么我会形容为超级结合体而不是一个新物种呢,是因为我觉得AI的强大应当理解为人类智慧工具演化至今的巅峰之作。
回望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在前期整个人类的生产力都非常低下,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无法被有效传承下来。
再加上古代的医疗水平都比较低,长时间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又导致古人的寿命比较短,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很多知识和智慧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人类最数了不起的发明可以说是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
造纸术让任何一次的创新发明都变得有迹可循,而印刷术让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
先说造纸术造出来的书籍,从本质上来说,纸张只是人类思想结晶的载体。
任何书籍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的字数多少,而是在于它背后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智慧高度。
再说印刷术实现的规模化传播,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复制粘贴”的技术只是人类思想结晶的放大器。
任何传播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的覆盖多广,而是在于它所承载思想的启蒙作用和文明贡献。
《国富论》之所以影响深远,也不是因为纸张和油墨,而是因为亚当·斯密提出大胆的经济学思想;《相对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爱因斯坦发现惊人的科学洞察。
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借由书籍的承载与印刷术的放大,才得以被无数后继者学习、审视和迭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知识坐标,点燃了人类文明一次又一次的跃迁。
这种催化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有了这两项发明之后的结合,直接彻底改变了人类知识传承的方式。
在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和普及,知识的获取成本断崖式下降。
过去被贵族世家垄断的儒家经典与史籍,开始大规模流向民间,直接催生了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
在古腾堡印刷机出现后的50年里,欧洲印刷的书籍数量就超过了之前一千多年里所有手抄本的总和,达到了惊人的2000万册。
以及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存在,许多耗尽伟人一生心血的科学巨著可能早已失散。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历时27年,三易其稿,收录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倘若只依靠手抄,其传播范围和准确性都将大打折扣。
同样西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能得以快速传播和验证,没有印刷术是无法想象的,这直接奠定了人类科学革命诞生的基石。
可以说造纸术与印刷术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不仅是记录文明的工具,更是文明的加速器。
它可以让人类最顶级的思想得以跨越阶层与地域,让知识得以被反复验证和升级,最终再将无数个人的智慧结晶,汇聚成了推动整个文明前进的磅礴力量。
但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思想河流在奔涌向前时,语言的翻译也同样至关重要,翻译质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左右着思想抵达彼岸时的形态与力量。
比如《百年孤独》,不同中文译本在语言韵味和文学表达上各有千秋,读者从中获得的感悟和成长也会因人而异。
而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知识传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者”的水平。
你能否正确理解书籍作者的思想,以及你理解后的思想又是否能够被你用另一种语言正确表达出来,所以翻译同样是打通吸收伟大思想重要的一步。
比如当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将“survival of the fittest”创造性译为“物竞天择”,这种的本土化表达比直译“最适者生存”更能引发国人的共鸣与思考。
同样一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朱生豪先生的翻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可以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
而梁实秋先生则译为“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显得更加直白和忠于原文。
不同的译本,其实代表了译者不同的理解深度和语言风格,也决定了读者从中汲取到的思想养分会有细微甚至巨大的差异。
你会发现,从“伟大的思想”到“读者的大脑”,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决定了最终的吸收效果。
所以哪怕人类历史上已经结出了很多思想的结晶,但这些都离不开人为的记录、传播与翻译,而如今的AI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这三方面的超级结合体。
当无数人在讨论AI回答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垃圾”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讨论它“读过的书”的质量。
因为AI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它的表现,是由训练背后数据质量的直接映射。
比如为啥deepseek的中文理解能力能够远超ChatGPT、Gemini等国外AI,因为给deepseek投喂的数据语料大部分都是中文资料,也包括了很多我国早期互联网的各种论坛帖子的文章,学习了很多词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理解。
所以训练的数据才是AI智慧核心的源头,其次才是算法、才是prompt。
包括我觉得人也是一样,你先关注什么,就会成为什么。其次才是你的学习方法,才是你遇到的问题。
一个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思想”天花板,几乎也完全是取决于其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广度。
你的提问能力决定着AI的下限,但训练背后的质量高度决定着AI上限。
以训练数据为例:
GPT-4的训练数据包含了数万亿字的高质量文本这些数据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领域的知识结晶数据质量的提升直接决定了AI回答的准确性和深度研究表明,当训练数据中高质量内容占比从60%提升到80%时,AI在专业领域的准确率会从75%提升到90%以上。
这就像是用优质原料造纸,用精良设备印刷,用专业译者翻译,最终这个产出的“产品”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就像造纸术和印刷术曾经改变世界一样,AI这个”造纸术 × 印刷术 × 翻译学的超级结合体”,已经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了。
因为它的价值不仅是在于技术本身,更是在于它背后能承载人类所有智慧和它所能提供的超低成本的学习“媒介”。
我们可以用数据来看看这个”超级结合体”的威力:
造纸术的进化:传统造纸过去看你需要几个小时制作一张纸,而AI可以在毫秒内”造出”数万字的内容载体。
ChatGPT每天处理超过1亿次对话,相当于每天”造出”了数十亿页的信息承载空间。
你不再需要苦苦寻觅知识的载体。面对任何问题,AI都能在瞬间为你“生成”一张专属的、结构化的知识“纸张”。
你问它“心流是什么”,它能立刻为你生成一篇包含定义、特征和进入方法的详细解释。
印刷术的升级:古腾堡印刷机每小时能印刷250页,现代AI系统如GPT-4每秒能处理数千个token,相当于每小时”印刷”数百万字的内容,效率提升了数万倍。
现在只要有网络,AI生成的内容就可以在一秒内触达全球数十亿个终端,其分发效率是活字印刷术的亿万倍。
翻译的革命:谷歌翻译每天处理超过1500亿字的翻译任务,覆盖100多种语言,相当于数万名专业翻译师同时工作。
这是打通不同地域学习最关键的一环,实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瞬间跨越语言障碍进行学习交流。
AI不仅能进行低成本语言的翻译,更能进行“知识”和“认知”的翻译:
它可以将一篇深奥的学术论文,“翻译”成普通人能懂的大白话。它可以将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翻译”成清晰直观的图表和洞察。它可以根据你的知识水平,将同一个概念为你进行不同深度的“翻译”和讲解。而真理一旦被印刷,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如今的AI赋予知识的不仅是永恒,更是自主进化与无限延伸的可能。
比如DeepMind的AlphaFold训练时使用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包含17万组精确数据,而此前人类百年积累仅17万组;但通过AlphaMissense却成功分类了7100万种基因变异,而人类专家年处理量仅百万级。
并且这场认知效率的核聚变,才刚刚开始点燃反应堆的第一束火焰。
所以我会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注定要颠覆人类历史的发明—“超级结合的自动造纸术 + 自动印刷术 + 自动翻译家的AI”。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知识载体的革命性突破,最终都重塑了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人类一切的学习和创造,其前提都是优质的信息结构。
在过去,我们想要获取并建立这种结构,其实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筛选、整理、思考。
但是现在,可以低成本使用的AI正在成为我们最强大的“信息结构辅助器”。
一旦未来所有的技术、所有的行业都受到AI的深度辅助时,人类的创造力将被极大地解放。
我们不必再将宝贵的精力耗费在知识的“搬运”和“整理”上,而能更专注于“思考”、“洞察”和“创造”本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AI的发明,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可能真的会超越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当造纸术和印刷术把“思想的种子”从稀有播撒到大众时;AI 开始把“种子发芽”这件事做到打破各种因素限制的自动化。
过去历史长河中,知识从未如此汹涌澎湃,而我们如今的创造力,也从未如此接近自由翱翔的苍穹。
所以回到开头说的,答案应该已经很清楚了—AI既不是毁灭的按钮,也不是无聊的玩笑,而是帮助人类思想真正插上翅膀的那阵风。
本文由 @镜子别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配资平台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