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持续的成长,我们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我们走在《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的往前呢?不断的明了又明?
大学其实一句话就讲完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请问你在吗?你在路上吗?你在道上吗?要不断的问自己。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帝典》,其实就是尧典,是尚书中的一篇,帝专指尧帝,我们文化的源头,孔夫子讲,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宪章,这一套规矩,来自周文王,周武王,尧舜文武,尧舜禹分别是什么?从文字角度分析,他们三个人,当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这是后人为了纪念和感恩他们, 根据人物特点,起了专用名字,特指某个人。就像现在说领袖、伟人,说的是毛主席,他年轻的时候,叫毛委员;周恩来,叫周公,比喻当代周公,他的夫人邓颖超同志,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党内公认的“邓大姐”。邓妈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孩子,是后来的社会中流砥柱。尧舜禹,三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分别用三个字代替,文字里有秘密。尧:异体字是这样写的垚yáo。三个土堆起来干嘛呢?用来做窑。窑人(烧制砖瓦陶瓷器的工人),负责烧窑的这个人,大家就把尧字赐给他。最初烧的窑,成品率很低,一碰就碎,原因是温度太低,要不断的烧火,要增加土,土坯要厚。达到一定温度,最后才能烧制出白色的瓷器。在此之前呢,烧出的都是瓦制的。尧呢,就是不断的带领人民,改良技术,在制窑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老百姓就把尧,送给了这个人。就像,我们把毛主席称之为太阳。因为照到哪里,哪里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发自内心的歌讼,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起毛主席走的时候,那个场景,场面……
图片
尧天舜日
这个土堆,堆得很高,后来,尧字就有了高的意思。晓,太阳已经很高了;浇,把水从高处洒出来。烧呢,不是一般的火,火苗很高,火在外面;挠,挠痒,把手举高一点,有的部位才能挠得到;绕,绕道;饶,富饶,食物堆积如山……都是代表高,再比如,跷……翘……
对人类的贡献,制造工具,制造陶器,尧帝又叫陶尧。他所在的部落又叫陶唐,有虞氏部落是指舜(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千字文里,推位让国,有余陶唐。讲的就是唐尧 、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后来为什么有唐朝?出处来自尧帝的陶唐部落(今山西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最后,唐朝李渊在山西建国,在古唐国起誓,取名唐朝,有大之意,朝代里面也是有文化的。
晓,有明白之意,晓了才会得。晓的过程,是明的过程。舜,去看看《大舜》电视剧,没找到甲骨文、金文,只有小篆。舜的本名叫:姚重华,就像武则天,给自己造了个名字叫,武曌zhào(通“照”),晚年觉悟,一切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于是造了这个字:曌。死的时候,留了个无字碑,晚年回归媳妇位,把天下还给了李家。
女人回家
我花了十多年,奉劝女人回家,房子里有女人,才叫安。现在房子里都是老人和小孩。那些没有回家的女人,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比驴还累,比蚂蚁还忙。现在有很多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也有很多妈妈,已经回家了。现在很多男人不在位,一些女人不敢回家,为什么呢?女人是教练,男人是运动员,运动员没有拿到奖牌,是教练的问题;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舜:二十四孝的榜首。底下是一下舛字,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选择可以过什么样的人生。这是他母亲教他的。所以,面对他的后妈,他的弟弟,他都选择接受。一般人接受的是别人给的东西,而大舜接受的是一种多舛的命运。大家都在谈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个伪命题,逆来顺受,同音字。我们要学习大舜,在接受的背后,那一种力量,怎样面对自己,把一手烂牌打好。为什么叫大舜,是后人歌讼他,送给他的专用名词。
图片
禹:禹字,底下是一条蛇,在祸害老百姓,洪水泛滥,像发了疯的龙。谁治好了洪水呢?是禹,用的疏浚的法子来治水,降服了这条蛇。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治水。图片
毛主席读懂了大禹治水,写了一首诗,有人说,毛主席是大禹转世,他把这种精神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发撑到极致。图片
只有尧舜禹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大舜、大禹。《帝典》曰,克明峻德。峻字解析:一只神猴,一转眼就到山顶了。用它来代表高,动作迅速,爬得很高,因此,凡文字里有夋这个字的,一般有两个意思,要么表示快速,要么表示高。俊:俊是俊,美是美,这个人反应很快,动作敏捷,这个人叫俊,脑袋又好使叫俊才,如果脑袋转不动呢,就叫傻。竣:高高的立着,叫竣工;
骏:高大的马,叫骏马;
浚:水流得很快,叫疏浚;
同理,大家可以解一解焌、酸……
峻:像山一样的高,尧帝,就像喜马拉雅山,他的德叫做峻德。他也不是一般的明,是克明,多么深刻。不是一般的力量能打破。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
三个明,三个引用,不论是成王、太甲、或者尧帝,从周朝到商朝,再到虞舜时期,他们都是从“明”入手的。这个自,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从”的意思。这个明,就是诚意。中庸里说:明者诚也,诚者明也;明的过程就是诚的过程;不断明明德的过程,就是不断诚意的过程;这是曾子的还书,他从自己讲起,小人闲居为不善,再讲到大人,讲到卫武公,讲到周文王,讲到前王不忘,讲到康诰、太甲、帝典,讲所有的这些人,都是从明开始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怎样明呢?接下来又说:苟日新,日日新……不用其极。这里有5个新,这段话又是什么意思呢?用我先生钟武强老师的话说:修行路上,不管别人死活。具体,这个新又该作何解?新的一年,我们再来讲新,开启寒假阶段,明年3月再来开启新的篇章。继续《大学》早读。
以上,为早读笔记!不是我说,均来自于老师说!
唯恐有不当之处,欢迎及时指正!导读:《大学》研读第五十八讲:“顾”字解析《大学》研读第五十七讲:“克”字解析《大学》研读第五十六讲:以史为鉴《大学》研读第五十五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学》研读第五十四讲: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大学》研读第五十三讲: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大学》研读第五十二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研读第五十一讲:诗教怎么教?《大学》研读第五十讲:觅心《大学》研读第四十九讲:诗三百,思无邪《大学》研读第四十四讲:呼应文化《大学》研读第四十三讲:解析文字“呼”与“应”《大学》研读第四十二讲:少则得的具体做法《大学》研读第四十一讲:少则得,多则惑《大学》研读第四十讲:如何让孩子“愤”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